新聞 福建 福州 閩南 臺灣 國內 國際 娛樂 體育 圖庫 視頻
論壇 房產 創(chuàng)業(yè) 家居 旅游 健身 出國 交友 婚嫁 親子

      選國際高中很糾結?這份指南告訴你六條擇校干貨!

      隨著留學熱的不斷升溫,近年來國際高中這個詞語逐漸被越來越多人所認識和了解。據《2015中國國際學校發(fā)展報告》顯示,中國國際學校數量已經達到全球第一,共597所。雖然數量上已是全球第一,但是國際學校對于很多學生家長來說仍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面對“留學熱”,如何才能做到冷思考?

      家長:親戚說哪所學校好就送孩子去,上了一學期才了解國際學校

      一位今年孩子剛進入某高中國際部的高一學生家長告訴新浪四川,在選擇學校前,“完全是兩眼一抹黑”,走了四、五個學校去看過,也沒弄明白究竟哪所學校好,“最后還是幾個孩子在這所學校讀書的親戚說學校好,才把孩子送到這來讀書”。現在自己經常來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當做是學習,才慢慢對于國際學校、留學有所了解”。

      學校多了意味著選擇多了,普高可以簡單粗暴地看高考成績,國際學校則行不通。目前學生、家長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不知道以什么樣的標準來對國際學校進行比較和選擇,近日一份針對成都地區(qū)發(fā)布的《國際高中升學指南》(簡稱《指南》)給出了六條國際學校的“黃金標準”。

      業(yè)內人士:國際學校“擇”校難,支招六條黃金標準

      據《指南》發(fā)布方,康德集團市場部負責人介紹,隨著出國人數的不斷增長,以前的留學模式越來越不符合大眾需要。在國際高中出現以前,申請美國留學的方式一般是在普高讀書,課余和寒暑假去補托福SAT,或校國際班和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然后找中介申請。不僅繁瑣,并且學生留學的針對性課程不足,將會造成一系列的麻煩。

      關于國際學校如何擇校,《指南》給出了六條黃金標準,首先看辦學理念國際化,學校不僅要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有具有國際視野,達到“中西結合”的理念。第二看具體的“中西合璧”課程設置,中、外老師是否聯合備課?是否開設英美歷史等原汁原味的西方科目?外方課程是否全外教授課?是否開設綜合素質培養(yǎng)課程?第三學校是否提供導師制服務,導師將對學生的職業(yè)規(guī)劃、興趣發(fā)展、升學指導等全方面指導。第四看師資配備國際化,按國際標準,高中師生比1:10以內最合適,并且要兼具中方教師和外教。第五是否有對學生個性化的考核方式,分層次進行教學,針對學生特長有相應的配有方式。第六升學出口是否國際化?含金量高的國高課程,所獲畢業(yè)證、成績單被全球大多數國家認可。

      留學生≠錢學生,入學、畢業(yè)開啟“地獄模式”

      對于留學生,目前還存在著偏見認為就是花錢上學,成績不好才讀國際學校。一度被貼上“錢學生”的標簽,在這份《指南》中,卻還原了留學的真實現狀。不僅就讀國際高中的難度大,從國外大學畢業(yè)的難度更大。

      以下是成都主要的幾個國際部招生標準,單就中考成績一項成績已是要求重點線以上幾十分了,同時還有面試等考察環(huán)節(jié)。

      進入國際高中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留學生們將經歷“重重磨難”隨著近年來留學生迅速增長,國外大學的率取率則持續(xù)走低,2015中國4萬人申請美國大學,僅200人進入常青藤,率取率僅0.5%,不僅如此,2013年到2015年美國TOP50的學校在中國招生還呈負增長,留學壓力絕不比國內高考小。

      對比國內大學90%以上的畢業(yè)率,國外簡直是開啟了地獄“模式”,斯坦福大學每四個學生里就有一個畢不了業(yè),而喬治亞理工學院僅有40%的畢業(yè)率,差不多3個學生里有2個畢不了業(yè)。

      現在看來,留學早已不是“捷徑”,學生家長不僅要擦亮雙眼尋找好的、合適的國際學校,留學生也要充分了解留學將面臨的學業(yè)壓力,畢業(yè)壓力,提前做好心理準備與規(guī)劃。

      責任編輯:莊婷婷
      倫敦地鐵職工罷工 數百萬人出行受阻
      女警變身網紅 身材顏值均爆表
      ?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海都微信
      海都微信
      海湃APP
      海湃APP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海峽都市報社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本站由速網科技提供CDN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