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wǎng)>新聞中心>福建頻道>福州新聞
分享

原標題:相親進入“數(shù)字化時代” 福州于山催生相親集市

相親進入“數(shù)字化時代” 福州于山催生相親集市

除了有按年齡分類的小冊子外,還有在外地、外省、國外工作分類的小冊子。 葉秋云 攝

海峽網(wǎng)10月25日訊  (中新網(wǎng)記者 葉秋云 鄭江洛)94年未婚、93年未婚、92年未婚……24日上午9時30分,福建福州于山公園門口被中老年人擠得水泄不通,無數(shù)被隱去姓名的求偶簡歷匯成一條“征婚廣告”長廊,紅娘征婚的攤位夾道排列著,攤上整齊排列著各個年齡層征婚男女青年的資料。

每逢周三、周六、周日上午,福州于山公園浩然亭附近就有這樣一場由市民自發(fā)組織的相親會,中老年人從四面八方云集而來,替子女、孫子女、親友相親。如今,這已成為福州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相親進入“數(shù)字化時代” 福州于山催生相親集市

無數(shù)被隱去姓名的求偶簡歷匯成一條“征婚廣告”長廊。 葉秋云 攝

記者從一攤主處了解到,記錄在冊的男女青年配對率較低,他往往會建議前來幫子女征婚的父母交上100元(人民幣,下同)或是150元,將“求偶簡歷”懸掛在樹間的鐵絲線上6至8個月時間,供其他父母觀看、選擇,更加直觀、高效。

他說,交100元入會的會員可以在“求偶簡歷”上登記自身征婚信息,但沒有聯(lián)系方式,有人看中則需向其支付10元電話索要費;150元入會的會員可以在“求偶簡歷”上留聯(lián)系方式,有意向的人能夠直接聯(lián)系。

該攤主從事這項工作已有7、8年時間,他告訴記者,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他往往會按年齡、身高、學歷等條件去匹配男女青年,若是雙方父母認可,孩子也有意向,就會給聯(lián)系方式自行約見。

在另一個攤子前,記者看到,除了有按年齡分類的小冊子外,還有在外地、外省、國外工作分類的小冊子。攤主稱,由于子女在外地工作,年紀越來越大,父母為他們著急,就會到這寫上資料,希望能幫孩子們覓得良緣。

相親進入“數(shù)字化時代” 福州于山催生相親集市

福州于山公園浩然亭附近有這樣一場由市民自發(fā)組織的相親會,中老年人從四面八方云集而來。 葉秋云 攝

據(jù)其介紹,現(xiàn)在前來征婚的父母并不是沒有要求的,“85后”的單身女青年相對“85前”受歡迎,92年、93年的最受歡迎。除去年齡外,身高、相貌、學歷也在父母考慮的范疇內。

在“征婚廣告”長廊前,林女士正在為自家兒子挑選合適的對象。林女士表示,此前有給兒子安排了一個相親對象,她對那個女生各個方面都十分滿意,但兒子覺得女生身高不夠,結果沒成。所以,這次幫兒子物色對象,身高是她最為關注的一點。

據(jù)國家民政局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中國單身男女人數(shù)已超過2億。截至去年底,福州市常住人口約766萬,按照全國單身人口比例計算,全市適齡單身已超過100萬,相當于每7.66人中就有一人單身。

對于父母給自己安排相親對象如何看,1991年出生的福州小伙林超凡告訴記者,24歲左右,父母就開始安排相親,截至目前,已有10多次相親經歷。最開始的時候會比較抵觸,到后來慢慢理解接受,把相親當成認識新朋友的途徑。隨著年齡變大,相親次數(shù)增多,人也變的越來越來理性。

另一位32歲單身男青年也表示,相親越多越不容易成功。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是敞開心扉、開誠布公的聊天,隨著“被傷害”的次數(shù)多了就開始學會“偽裝”,而且,隨著相親次數(shù)的增多就會有比較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更不容易找到合適的對象。

該男青年感慨道,現(xiàn)在相親都進入“數(shù)字化時代”,年齡、身高、體重、工資等條件都成為衡量一個人的標準,隨著這些條條框框的設立,對于相親對象的要求越來越固化,同時也成為一道門檻,限制了一定的發(fā)展空間。

如他所說,記者在此次相親會“征婚廣告”上看到,單身男女青年在擇偶標準一欄上大多都有填寫身高、年齡等條件限制。(完)

責任編輯:黃仙妹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漳州公開征集線索 嚴厲打擊涉肉制品違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wǎng)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wǎng)(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wǎng)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wǎng)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