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國內頻道>國內新聞
分享

原標題:70后院士發(fā)布重大科學成果

47歲的潘建偉最近很忙。

70后院士發(fā)布科學成果 47歲的潘建偉成總理的“座上賓”

剛剛過去的22日,這位70后中科院院士成為了總理的“座上賓”,和另外三位院士一起,在國務院第一會議室為總理以及國務院有關領導作了一場科學講座。

講座圍繞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總體態(tài)勢以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和基因編輯等進行。

聽完后,總理感慨:“現在各種新事物、新技術、新業(yè)態(tài)層出不窮,我們必須不斷加強學習,在政策制定中靈活運用。要緊緊跟蹤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腳步,千萬不能淪為新的‘科盲’!”

70后院士發(fā)布科學成果 47歲的潘建偉成總理的“座上賓”

在過去的一個多月里,潘建偉“大新聞”不斷。他的團隊近期剛剛宣布,已成功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wèi)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fā),直接把此前的百公里級世界紀錄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這一成果已于6月16日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fā)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從字面上看,這個新成果有點費解,到底有多震撼呢?

70后院士發(fā)布科學成果 47歲的潘建偉成總理的“座上賓”

長安街知事APP曾經介紹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wèi)星于去年8月16日凌晨在酒泉發(fā)射成功,實現了衛(wèi)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正是迄今為止唯一被嚴格證明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被譽為信息安全“終極武器”,在金融、軍事、政務等方面都有應用。美國、日本都瞄準了這一前沿領域,并啟動了相關計劃。

此次新發(fā)現中涉及到的量子糾纏,意思是兩個處于糾纏狀態(tài)的量子就像有“心靈感應”,無論相隔多遠,一個量子狀態(tài)變化,另一個也會改變。

量子糾纏分發(fā),就是將一對有“感應”的量子分置于兩地,這尤其適用于保密通信。以往的量子糾纏分發(fā)實驗只停留在百公里的距離。

這早已不是潘建偉第一次創(chuàng)造奇跡。他27歲入選美國《科學》雜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31歲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32歲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1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2歲斬獲得國際量子通信大獎;45歲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出生于1970年的潘建偉,從小在家人眼中就是個“搗蛋鬼”,“男孩愛干的事兒一件不落,喜歡挖野菜、釣魚、游泳”。不過,父母從小就很重視對他能力的培養(yǎng),從不限制他做什么,讓他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1987年至1995年,在獲得中國科技大學理論物理學士和碩士學位后,潘建偉于1996年來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量子力學的世界級大師塞林格。

他曾多次提到,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第一次見到這位導師時,塞林格教授問道:“你的夢想是什么?”他的答案脫口而出:“我要在中國建一個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實驗室。”

潘建偉沒有食言。1999年博士畢業(yè)后,潘建偉回國工作。此后,中國在量子物理領域出現的多個“世界首次”,都與潘建偉和他團隊的付出密不可分。

2016年8月16日凌晨,我國成功發(fā)射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試驗衛(wèi)星“墨子號”,標志著中國在量子通訊領域領跑全球。

70后院士發(fā)布科學成果 47歲的潘建偉成總理的“座上賓”

2017年5月3日,中國科學院宣布,潘建偉研究團隊不僅成功構建世界上第一臺計算速度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多光子量子計算機,而且實現了1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高精度操縱。由此打破了此前谷歌、美國航空航天局和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曾宣布實現的9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高精度操縱的記錄。

不過,面對取得的這些成就,這位“70”后院士內心仍然充滿危機感。想到眾多國際同行們試圖趕超的決心,潘建偉絲毫不敢懈怠。

“站在世界的最前排與宇宙對話,以先賢的名義,做前無古人的事業(yè)。”這句“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委會給潘建偉的頒獎詞,正是對他艱辛付出的最好注解。

責任編輯:肖舒

相關閱讀
關鍵詞: 潘建偉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兩新”政策顯成效 彰顯高質量發(fā)展新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