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wǎng)>專題地圖>專題要聞
分享

春回大地,上海興業(yè)路上的中共一大會址在陽光照耀下愈發(fā)給人以風華正茂的全新之感。

會址門前,來來往往的人總要駐足觀望這幢百年石庫門建筑。

100年前,這里是望志路,在樹德里這條尋常巷弄召開的中共一大改變了中國革命的面貌。

今天,建筑無聲,但未曾改變的烏漆木門、磚紅雕花門楣、朱紅窗欞,卻讓紅色歷史的講述多了一份“原汁原味”。

自2020年11月17日起,中共一大會址暫停對外開放,經歷又一次專業(yè)而細致的保護性修繕,正以“修舊如舊”的新面貌擁抱建黨百年。

新華全媒+|為了那抹“一大紅”——百年會址守芳華原貌

經過修繕,尚未重新開放的中共一大會址。(新華社記者劉穎2021年4月5日攝)  

“我們希望最大可能地接近文物建筑本來的樣子,讓承載中國共產黨誕生光榮歷史的革命文物建筑,在建黨百年之際更好地講述紅色歷史。”中共一大紀念館陳列研究部副主任韓晶說。

紅色,應是許多人對會址的直觀印象。充滿“精氣神”的雕花木板上,那抹“一大紅”背后是十多道工序的精細功夫。

“歲月流逝,原來的紅色有的淡了、有的漆面剝落。為原原本本修繕好,我們用的是中國傳統(tǒng)工藝廣漆,需要老師傅們一遍一遍、小心翼翼地手工涂刷、打磨、批嵌,才能最后呈現(xiàn)出大家看到的朱紅色。”上海建筑裝飾集團有限公司中共一大會址修繕項目副經理趙為華說,廣漆漆膜也較厚,能很好抵抗紫外線對木質結構的損壞。

新華全媒+|為了那抹“一大紅”——百年會址守芳華原貌

為把百年會址修繕好,項目團隊請出約20名入行幾十年的老師傅。今年春節(jié),他們大部分都沒回家過年。59歲的徐正堂來自江西上饒,他自愿留在工地上過年。(新華社記者劉穎2021年2月4日攝)

在平時觀眾不大注意的地方,精細功夫同樣貫穿。

從紅色窗欞向上望去,會址屋頂?shù)耐弋攧e具特色——白底上畫著兩個對稱的黑色橢圓形,像一雙“熊貓眼”。

“這樣的‘熊貓眼’瓦當,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較常見,但現(xiàn)在不管材料還是工藝都很稀罕。”趙為華說,項目團隊在上海及周邊地區(qū)細細尋找了許久,終于找到一批材料,再由老師傅們手工為約400片瓦當“點睛”。

新華全媒+|為了那抹“一大紅”——百年會址守芳華原貌

拼版照片:左上為工人拆下來的舊瓦當;右上為工人用工具為瓦當“點睛”;左下為已鋪好的新瓦當;右下為已鋪好的新瓦當。(新華社記者劉穎2021年1月14日攝)

走進修繕現(xiàn)場,更多細節(jié)反映著守護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神圣感和責任心:

本次修繕要重新鋪設地板,在不改變房屋結構的前提下,施工團隊對經歷歲月風雨而朽壞的梁柱實施高難度的“醫(yī)治手術”;

作為會址特色的清水墻經過了平色處理,使墻面顯出有深有淺的天然磚質感;

本著“最小干預”原則,照明燈管被安裝在木格柵與木地板凹槽的暗角處,兼顧功能與美觀……

種種努力,都是為了守芳華原貌,讓前來瞻仰的觀眾盡可能地“靠近”百年前“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一百年了,一看到會址仿佛真的能想象當年一大召開時的情景,她就在那里,告訴世人中國共產黨人初心是如何歷久彌堅。”家住會址附近的上海市民鐘女士說。

為更全面地講述黨誕生的歷史,與中共一大會址相距約300米,太倉路127號也將“再現(xiàn)芳華”——那里是中共一大代表宿舍舊址,與中共一大會址同步啟動修繕,并將復原陳列。

新華全媒+|為了那抹“一大紅”——百年會址守芳華原貌

位于太倉路127號的中共一大代表宿舍舊址。(新華社記者劉穎2021年4月5日攝)

緊鄰中共一大會址,中共一大紀念館正加緊建設,將于今年“七一”前亮相。記者了解到,新的基本陳列展廳建筑面積約3700平方米,將聚焦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在上海的革命實踐,展出各類展品超1000件,其中實物展品600余件。

“守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不是要單純地帶大家‘回顧往事’,而是想讓每一位到這里瞻仰的觀眾都能汲取初心力量,蓄力前行。”中共一大紀念館副研究員楊宇說。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首屆福建中青年美術書法作品雙年展在省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wǎng)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wǎng)(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wǎng)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wǎng)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