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wǎng)>金融頻道>金融行業(yè)>銀行新聞
分享

近日,據(jù)媒體報道,中國央行近期向部分機構進行了定向正回購,期限包括7天、14天和28天,總操作量逾千億元人民幣。

對此現(xiàn)象,接近央行人士向表示此舉為正常操作。而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主要是因為國內金融體系流動性充沛,定向正回購并非貨幣政策轉向信號,亦未必會觸發(fā)資金利率上行。

定向正回購并不常見,正回購是央行以手中所持有的債券做抵押向金融機構融入資金,并承諾到期再買回債券并付出一定利息。正回購也是央行經(jīng)常使用的公開市場操作手段之一,央行利用正回購操作可以達到從市場回籠資金的效果。

并非政策轉向信號

多數(shù)市場觀點認為,央行定向正回購操作并非穩(wěn)健貨幣政策轉向的信號,但由于杠桿資金較為敏感,對資本市場影響會比較大。更有分析師預測此為央行新一輪降準的信號。

“正回購和中期借貸便利(MLF)到期,央行收回資金,把降準做一個長線資金,正好做平?!?a href="http://holistichubperth.com/news/msdc/" target="_blank">民生證券固定收益研究員李奇霖預測,這次定向正回購后央行降準為時不遠。

李奇霖認為,定向正回購是資金面寬松的結果,而非央行主動轉變政策。申請定向正回購是因為部分機構超儲太高,在實體經(jīng)濟有效需求不足,金融機構風險偏好回落的背景下,資金無處可去,主動向央行申請正回購。相反,如果資金利率的寬松,反映的是實體經(jīng)濟有效需求不足疊加金融機構風險偏好回落,正回購開啟反而有可能是貨幣政策預調微調的開始。

實際上,2014年春節(jié)后與當前有相似的宏觀經(jīng)濟背景,也出現(xiàn)了市場資金面較好銀行主動上報正回購需求,央行開啟正回購的狀況。李奇霖舉例稱,隨后,二季度央行持續(xù)定向降準、再貸款和PSL助力經(jīng)濟穩(wěn)增長。

海通證券宏觀債券分析師姜超則表示,央行定向正回購引發(fā)市場對央行貨幣政策態(tài)度轉變的擔心,但預計只是錢多而并非收緊。姜超指出,目前經(jīng)濟通脹依然低迷,流動性充裕是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必要條件,從歷史經(jīng)驗看,正回購重啟并非必然引起利率上行,2014年正回購的重啟亦伴隨回購利率下調。

資金面寬松信貸需求弱

多名市場人士表示,本次定向正回購的主要原因是銀行資金面寬松,信貸需求較弱。

李奇霖據(jù)此向本報記者推測,本次定向正回購利率定價為7天期2%,14天期2.25%,28天期2.5%。李奇霖表示,利率不能太高,在經(jīng)濟下行壓力的情況下,利率太高會導致資金過度偏向。

海通宏觀姜超稱,正回購并非央行主動行為,而是因為當前超儲率位于4%左右歷史高點,而超儲資金僅享受0.72%超額準備金利率。

“相對于較低的超額儲備金利率而言,銀行確實有動機做資金的管理?!比A泰宏觀團隊表示。

“降準降息之后,銀行超儲率位于高位,銀行間資金面寬裕,短期資金價格不斷回落,七天國債回購(R007)最低降至2%以下水平,而另一方面,信貸需求不足,融資成本回落不明顯?!鄙耆f宏源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稱,這次重啟正回購實際上是在銀行找不到交易對手的情況下,主動為銀行提供一個投資渠道,從基本面上看影響不大,需要注意的是其心理層面的影響。

李奇霖稱,正回購開啟反映機構買“短”避“長”的心態(tài)。機構將多余資金配置選擇短期限正回購,也不愿意配置長端,主因是長端受制于持續(xù)的地方置換債供給壓力:一是招標利率太低擠出機構配置利率/金融債配置需求,資產(chǎn)端收益率吃虧有做窄信用利差的動力;二是地方置換債招標結果良好,最后置換規(guī)模可能還不止于這1萬億。但隨著期限利差走擴,當前經(jīng)濟下行壓力下央行也有充足動力維系短端穩(wěn)定,配置長端安全邊際逐漸顯現(xiàn)。

責任編輯:莊婷婷

最新銀行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兩新”政策顯成效 彰顯高質量發(fā)展新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wǎng)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wǎng)(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

福建報業(yè)新媒體發(fā)展有限公司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jīng)福建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本站由速網(wǎng)科技提供CDN技術支持

版權說明| 海峽網(wǎng)全媒體廣告價| 海都報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