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國內頻道>國內新聞
分享

“嫦娥五姑娘”回來了!

12月17日凌晨,它帶著中國科學家夢寐以求的月球樣本,穩(wěn)穩(wěn)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宣告了我國首次月面自動采樣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12月17日,工作人員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五號任務飛控現(xiàn)場觀看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 新華社記者 岳月偉攝

不過,榮耀歸來的道路并非坦途。你可知道嫦娥五號回家邁過了幾道坎?

它的“娘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向科技日報記者進行了介紹。

怎樣在大氣層表面“打水漂”

與幾位“姐姐”相比,嫦娥五號拿到的是一張地月旅行“往返票”。

這張票彌足珍貴。此前,全世界只有美國、蘇聯(lián)的航天器,以及我國的嫦娥五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實現(xiàn)過繞月再入返回。

資料顯示,國外再入航天器共有3類:彈道式再入航天器、彈道—升力式再入航天器和升力式再入航天器。

而中國探月工程則采用了一種全新的再入方式——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

近地軌道航天器再入返回大氣層時,速度通常為每秒約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而嫦娥五號從月球風馳電掣般向地球飛來,速度接近每秒11.2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

每秒3公里多的速度差,帶來的力道大不相同。假如嫦娥五號沖勁過猛,一頭撞向地球,整個任務都將前功盡棄。

要避免這種風險,首先要解決速度的問題。

這是一個世界級難題??蒲腥藛T在反復學習和研究美、蘇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航天器實際情況,決定借助地球大氣層這個航天器再入返回的天然屏障。

他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

“就像在太空中打水漂一樣,返回器先是高速進入大氣層,再借助大氣層提供的升力躍出大氣層,然后再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氣層,返回地面,整個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總體主任設計師孟占峰介紹說。

2014年,我國發(fā)射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模擬了嫦娥五號奔月、繞月、返回的全過程,并對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進行了成功驗證,使我國成為繼美、蘇之后,世界第三個成功實施航天器從月球軌道重返地面的國家。

返回氣動設計比神舟飛船更復雜

嫦娥五號能否成功打出一個漂亮的“水漂”,關鍵在于氣動技術研究工作的全面性和正確性。

五院總體部設計師李齊介紹,相比近地軌道航天器返回,嫦娥五號面臨的氣動問題更加復雜,再入熱環(huán)境條件更為嚴酷,對氣動數(shù)據(jù)的精準度要求更為苛刻。

首先,高速再入會導致復雜流動效應影響增大,各種復雜流動效應將對返回器氣動力、熱特性產生巨大影響。

其次,由于跳躍式再入,燒蝕、燃料消耗等各種因素,使得二次再入地球大氣的外形適應不確定性增加。

第三,由于輕小型化要求,嫦娥五號返回器尺寸比國內外任何一種半彈道式再入飛行器都要小很多。尺寸的減小、質量的降低,可能導致返回器飛行穩(wěn)定性下降,對氣動特性預估準確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相比返回式衛(wèi)星和神舟飛船返回艙,本次任務中返回器面臨的熱環(huán)境要惡劣得多。由于高溫效應,必須要考慮高溫輻射加熱影響,而這是近地軌道航天器分析再入熱環(huán)境時不需要考慮的。

面對重重考驗,五院總體部氣動團隊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從國內外同類返回飛行器的氣動研究成果中汲取經驗,同時積極向院內外系統(tǒng)專家請教,終于準確把握了返回器氣動研究工作難點和關鍵點,制定了全面詳細的氣動研究大綱。

要想突破半彈道跳躍式高速再入返回技術,氣動設計、分析與驗證必須解決外形、質心和數(shù)據(jù)三大需求。氣動團隊攜手多個國內專業(yè)氣動單位,開展了30余項研究工作,計算/試驗狀態(tài)超過20000個,逐步確定了返回器氣動外形、配平質心盒、氣動標稱數(shù)據(jù)庫及其偏差范圍,為相關分系統(tǒng)設計、仿真和試驗提供了可靠的數(shù)據(jù)輸入。

最終,他們完成了相關研究,提出了適用于輕小型跳躍式高速再入返回器的氣動外形設計方法、基于時變估計偏差的配平質心盒設計方法,以及適用于高速再入返回器的氣動力偏差計算方法,完成了適用于第二宇宙速度再入的高空跨流域氣動特性計算方法研究等;同時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并在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任務中得到了有效驗證,為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

又要隔熱又要散熱,怎么解?

高溫是嫦娥五號返回途中的另一道難關。

如果你見過神舟飛船返回艙,一定會對它那烏黑的外表印象深刻,這是被大氣層劇烈摩擦產生的高溫燒灼而成的。

而嫦娥五號遇到的溫度將會更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結構分系統(tǒng)主任設計師董彥芝介紹說,如果返回器再入的速度提高一倍,再入熱量將提高8至9倍。

如此高溫一旦進入返回器內部,后果將不堪設想。防熱成為必須攻克的難題。

由于要保證運載承載能力,嫦娥五號返回器的質量受到了嚴格限制。不僅要求返回器結構本身采用輕量化設計,還需要采用新型低密度防熱材料。

為此,五院總體部防熱結構設計團隊針對月球軌道返回熱環(huán)境、空間環(huán)境和重量的要求,提出了不同部位耐燒蝕和隔熱的具體需求與指標,從33種新研材料中篩選出了7種防熱材料,完成了防熱材料的布局和局部防熱結構設計,實現(xiàn)了我國防熱結構設計由近地軌道再入到深空軌道再入的跨越。

同時他們提出了三維傳熱燒蝕分析方法,采用整體變厚度、變密度,分區(qū)域、偏軸設計方案,突破了輕量化設計關鍵技術,并利用一維燒蝕分析和三維溫度場分析相結合的數(shù)值分析方法,實現(xiàn)了用局部燒蝕試驗代替整器燒蝕試驗,為任務成功奠定了基礎。

從防熱結構設計、防熱材料成型工藝研究、焊接工藝研究,到工程樣機、結構器、熱控器、專項試驗驗證器……設計團隊為嫦娥五號精心“縫制”了一件“貼心防熱衣”,成為它安全順利返回家園的生命保證。

在返回大氣層對抗燒蝕環(huán)境之前,嫦娥五號在飛行過程中還有大熱耗散熱需求。隔熱與散熱,聽起來幾乎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然而五院總體部熱控設計師們攻克了異構式環(huán)路熱管熱控技術,相當于給返回器增加了可調節(jié)熱導的“熱開關”,有效解決了返回器再入大氣前的大熱耗散熱、熱導調節(jié)和再入過程中熱阻斷的難題。

太空飛行期間,嫦娥五號還面臨著溫差高達數(shù)百度的宇宙環(huán)境。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熱控分系統(tǒng)主任設計師寧獻文介紹,為了讓嫦娥五號舒適地飛行,熱控人員根據(jù)受熱要求為它設計了薄厚不一的“金衣銀飾”,通過尋找最冷最熱點,優(yōu)化熱控策略,確保器內溫度穩(wěn)定而平均。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lián)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首屆福建中青年美術書法作品雙年展在省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